2025年7月初,四川农业大学“数智方舟”实践团队跨越山河,走进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中学。这座位于海拔两千米高原上的学校静卧在群山之间,红旗在校门口迎风舒展,琅琅书声与远方的云雾交织在一起。在这里,大学生们携带着一份特殊的使命——不仅倾听高中毕业生的大学梦,更为他们即将启航的人生“第一站”搭建一座数字的桥梁。
一、缘起:“我们要做的,是真正被需要的”
“你想象过大学生活是什么样吗?会不会担心不适应?”
“如果有一个APP能提前带你逛校园、认同学、了解专业,你最希望它有什么功能?”
7月3日上午,在昭觉中学高三(五)班的教室里,川农大实践团队队长小邱与几名彝族学生并肩而坐,认真记录下每一个回答。
一名叫小海(化名)女生小声说:“我听说过川农大,但不知道具体是什么样的……如果能在手机上看看校园的样子,我就不怕选错学校了。”她的声音不高,却透露着对未来的郑重期待。
这样的对话在三天之中反复发生。作为一所以农立身、因农闻名的高校,四川农业大学始终将“育人才、兴三农”视为己任。而“数智方舟”项目,正是该校首次尝试以数字化迎新平台为基础,将高校资源、心理适应和乡村振兴三者有机结合的系统实践。
“我们不能只做看起来‘高级’的东西,而要做真正被需要的东西,”团队指导教师、四川农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讲师诗雨在后来的讨论中强调,“尤其是在凉山这样的地区,很多孩子对大学既向往又畏惧。我们希望‘数智方舟’成为他们走出大山的第一位‘朋友’。”
二、行动:从问卷到IP,做有温度的数字化
实践团队的工作分为两条主线:一是扎实的调研与分析,二是生动的数字形象孵化。
在调研方面,团队不仅发放问卷,还深入访谈了昭觉中学普通班级、对口招生班级等多类学生,重点了解他们对农业院校的认知程度、专业偏好和心理需求。“很多孩子对‘农’字有误解,认为就是下地种田,”团队成员小蒋说道,“我们给他们看VR农场、智能灌溉模型、农业无人机视频……他们的眼睛一下子就亮了。”
另一方面,团队结合“天府粮仓”省级战略与四川农业大学学科特色,设计出平台的代言IP“小风01”——一个头戴草帽、身穿白袍、充满科技感的卡通新农人形象。“他既会讲解怎么用校园卡,也会介绍‘作物遗传育种’是什么。”实践团队队长小邱笑着展示IP初稿,“我们还要做一系列‘凉山版’表情包,比如‘阿咪子(女孩)加油’‘卡莎莎(谢谢)’……”
三、回归:高校的责任,是让梦想落地
昭觉中学教师俄木尔体在合作结束后感慨:“他们带来的不只是一次调研,更是一种视野。我们的学生需要这样的窗口,看见更远的世界,也看见回家乡的道路。”
事实上,四川农业大学多年来持续参与凉山州的农业技术推广与教育帮扶工作。而此次“数智方舟”项目,则是从“招生—培养—就业”全程链角度入手,进一步将高校育人使命与地方人才需求紧密衔接。
“农业高校的迎新系统,不应只是流程工具,更应成为传递学校价值观的第一站,”诗雨老师说,“我们想告诉学生:农业是有前途的,乡村是需要你们的,而川农大会陪你从入学第一天走到毕业那一天。”
四、展望:一座“方舟”,载梦远航
截至目前,“数智方舟”团队已收集有效问卷二百余份,访谈四十几人,初步输出《乡村振兴背景下新生需求报告》一份。下一阶段,团队将基于凉山地区学生的真实反馈,重点优化平台中的“专业预览”“心理调适”“彝汉双语指引”等功能模块。
而那个名叫小海的女孩,也在团队离开前悄悄收到了一份来自川农大的数字礼物——一段虚拟校园漫游视频。“原来川农大长这样,”她笑着说,“好像没那么遥远了。”
夕阳掠过昭觉县层层叠叠的山峦,学生们挥手告别。这座数字的方舟,正载着年轻的期待与温度,缓缓驶向更多人的视野之中。
或许在不远的将来,在川农大的校园中,会出现更多来自凉山的面孔。而他们与农业、与家乡的故事,才刚刚开始书写。
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企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投资有风险,需谨慎。